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经验及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

上一节我们剖析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,总结国内外低空经济发展经验,从“飞得起、落得下、管得住、用得好”四个维度提出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,以期推进我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。


一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经验

(一)深圳市

作为世界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度领先的城市之一,深圳市在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凭借优越的低空空域资源条件和完整的产业链基础,抢先占据低空经济产业新风口。一是健全顶层设计。深圳市通过构建市、区两级协同机制,持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,加速推进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。具体举措包括设立无人机产业基金、优化产业用地资源配置,以及实施税收减免政策等。《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》作为我国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专项法规,涵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、技术创新激励和运行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,在世界低空经济领域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。二是同步推进“新基建、新业态、新场景”三位一体格局。深圳市重点完善新基建网络布局,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,构建空中交通、公共服务和智慧物流等多元化应用场景,打造多种产业相融合的经济发展新形态。深圳2023年新增获批无人机运行航线77条、建成无人机标准化起降点73个,实现直升机飞行量超过2万架次,货运无人机飞行量60万架次,飞行规模位于全国前列。三是构建完整无人机产业链并拓宽应用产业领域。深圳市培育形成以大疆创新、中值海信等为代表的无人机领军企业,构建了一条涵盖上游元器件研发与供应企业、中游生产制造企业、下游售后服务企业的产业链条,助力其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处于领先地位[7]。此外,深圳将无人机与物流企业、农业科技企业和外卖企业等建立联系,推动了相关产业无人机化,同时在安全巡查、农业植保等领域也有效运用了无人机技术。

(二)合肥市

合肥市创新性构建政府主导、企业参与、市场运营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,建立市级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和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,系统推进低空产业建设。一是有力的政策支持。合肥市于2024年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,包括《合肥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》《合肥市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》等,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。其中,《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定》系统性地从基础设施、加强监督和应用场景等维度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操作规范,为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,彰显了“合肥特色”。二是成熟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。合肥市依托新型显示、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,将低空经济纳入重点发展的五大先导产业集群,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具体包括:上游无人机设计研发、原材料;中游整机制造、任务荷载及地面系统;下游测绘应用、安防服务、消费体验等领域,形成了集技术研发、装备制造、运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群。合肥市还构建了“6+5+X”产业集群体系,将空天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方向,系统推进“商业航—深空探测—低空经济—全空间无人体系”创新协同发展。三是多元化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。合肥市重点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,推动市、区两级国资平台联合组建“低空经济发展公司”,系统整合全市低空经济资源,丰富低空经济发展新内涵。在应用方面,合肥市借助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(合肥),搭建全国全空间无人体系数据中心平台,依托无人机、无人车和eVTOL系统,推动无人机与无人车、无人船等协同融合,促进低空无人物流和园区智慧管理等应用,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(三)成都市

成都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为飞行器创造了平稳的飞行环境,成为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想之地。成都创新实施“空域端”“产业端”“应用端”协同发力策略,成为西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。一是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。成都市出台的《成都市促进工业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实施细则》等纲领性文件,提出以下关键性举措:提供资金补贴等支持,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负担;建立新空域管理机制,实现空域资源合理配置;简化飞行审批流程,提高产业运营管理效率。二是雄厚的产业基础。成都市集聚了500余家航空领域企业,构建了包括无人机系统集成、飞机整机制造等多领域的产业链体系,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作为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验区,成都以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为契机,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空域“报备制”。三是显著的航空人才与技术优势。一方面,成都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,拥有四川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等60余所高校,且多所院校开设了航空技术等优势学科;另一方面,成都科研机构实力丰厚,集聚了中电科10所等多家研发机构,构建了包括“北斗+”卫星导航产业园在内的46个创新平台。这些资源的集聚效应使成都在卫星导航定位、小型航空器设计等关键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空航天研发创新体系。四是完备的产业链体系。成都成功引入包括中航无人机、沃飞长空在内的多家龙头企业,覆盖航空器研发设计、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,形成了“研发+制造+运营+服务”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。基于这一产业基础,成都正着力打造“中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”。

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经验及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

二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

本文通过深度调研分析与研究,围绕“飞得起、落得下、管得住、用得好”四大发展维度,系统性地提出促进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,以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。

(一)“飞得起”推动低空空域管理制度改革

一是完善空域分类管理体系,制定相关政策文件,明确工作流程与标准规范,加大空域资源开放力度,科学制订航空器低空飞行空域规划,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。二是优化低空飞行审批流程和飞行服务保障体系,在监视和报告空域方面推行“飞行报备”管理模式,实现飞行计划“统一窗口、一站式”的智能化审批办理。三是完善低空安全监管体系,重点提升低空空域通信、导航等基础设施效能,打造飞行全过程、可追溯的安全监管网络,确保空域安全有序,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。此外,在低空飞行监管过程中还要加快人工智能算法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融合,有效提升其对监控数据的分析预测能力与决策支持水平。

(二)“落得下”优化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体系

低空基础设施作为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,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构筑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网络。在低空经济硬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要构建多层次起降设施体系,系统推进通用机场功能升级改造,构建包含低空飞行器起降、托管和维修在内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;健全路网、电力等基础性支撑体系,建设全空间无人系统专用基础设施,增补低空航空气象监测设备。在低空经济软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要加快集成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,提升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的处理效率,全面提高低空经济的智能化管理水平;开发集成化低空飞行服务平台,为低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,实现空域申请、通信导航等服务办理,满足低空空域飞行的多样化需求。

(三)“管得住”加强低空经济顶层设计

首先,政府应加快推进低空空域管理立法工作,健全空域使用、协调与审批等制度,推动低空经济法治建设。其次,政府应构建低空飞行全方位安全监管机制,强化对空域、人员和飞行器的监管力度,有效保障飞行安全性。最后,政府要健全基础设施构建、产业帮扶和人才培育等相关制度,为提升低空经济法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。针对当前低空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短缺问题,应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多元人才培养机制。具体而言,可构建政府、高校、企业协同育人平台,强化跨学科交叉培养,着力培养具备技术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,为低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
(四)“用得好”:加快培育低空经济应用场景

实现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,需要着重开拓多产业领域,推动低空技术与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先进智能装备的融合,培育多元化示范性应用场景。在公共服务管理领域,应开拓低空技术在农业、电力、应急和救援等方面的示范应用,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。在智慧物流领域,应加强物流企业与航空机场的深度融合,支持物流企业推出点对点低空服务,同时开发航运物资补给、医疗物品转运、农产品运输等应用场景。在新兴业态领域,推进“低空+交通”“低空+物流”和“低空+农业”等重点领域建设,支持企业拓展空中通勤、试飞检测等应用场景。(作者:王兴萌)




上一篇:低空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国际态势

下一篇:已经是最后一篇

在线咨询 400-666-8495